-- 作者:峡客
-- 发布时间:2011/12/30 8:16:00
-- 户外的失温和应急处理
元旦很多人出行,福建的往北方去的挺多,这次武功山和庐山的人群就是一个大队伍,很多南方人对失温没有概念,作为一个中国登协资质认证的户外指导员,我愿意把我的基础和大家分享,无论你是领队还是队员,都应该懂得的知识。
意识重于技术,技术重于装备
“低体温症”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,体温调节功能差,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,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。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,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,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,也可能感觉不到,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。当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,就会发生“低体温症”。 严重的“低体温症”常有意识障碍、颈项强直、血压下降、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。有人统计,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,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%,其中“低体温症”是一个重要因素。 预防低体温症,要有温暖的居室、柔软御寒的床铺和衣服。 人的正常体温是37C度。低体温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C度以下.如果体温下跌在32C以下,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。相反情况, 温度太高的是hyperthermia(过高热症)。 关于人的体温,有两个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。低温,大风,和湿的内衣使人寒冷。只有运动和颤抖可以使身体产生热量。衣服,避风所,和脂肪层可以防止热量散发,但不会生成热量。 出汗通过蒸发而降低体温。寒冷时的颤抖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热量。颤抖最多能增加达500%的体表热量生成,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,因为最终会导致肌肉的葡萄糖过度减少和疲劳。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,体力透支的运动后,天黑降温,穿着湿的内衣,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,又没有帽子和手套,躺下后不再运动,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,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。 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(hypothermia,也译成低温症,失温症),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(落水)冻死的过程。与冻伤的区别是: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,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。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,会遭遇低体温症,最坏的最后结果是冻死。
登山失溫在身體衣物潮濕以及冬山最易發生, 其輕者僅神智不清, 重者休克甚至死亡。 其預防首重衣物之保暖, 避免風寒效應帶走體溫以及濕衣造成體溫流失; 再次不時進食高熱量食物補充消耗熱能。 紮營除在避風處外,並視情形生火取暖。
若失溫現象已發生,處理方式分述如下: 一.於能紮營之情形下: 1.立起帳篷將患者送入, 除去濕衣, 以乾燥保暖衣物及睡袋將患者包起。 2.回溫: 患者意識清醒者, 使其飲用溫水或薑湯, 據說非常濃的溫黑糖水或熱巧克力漿更具神效。 若意識不清者, 則不可餵食飲品, 應以外來熱源放置軀幹部位, 如暖暖包、熱水袋、熱石頭(溫度不得超過50度,並應以布料包裹,以免燙傷) 若已休克者(心跳中斷), 應加以CPR以回復心跳, 別太早放棄希望。 3.應注意者,在於患者可能有"矛盾的脫衣現象", 即其自以為身體很熱而脫去身上衣物, 造成體溫加速流失。 在進行回溫時, 對於失溫已有一段時間的患者, 請勿自四肢開始回溫磨擦, 因失溫會造成體內新陳代謝減緩, 四肢中酸性代謝物會沉積於四肢血管, 一旦四肢回溫, 大量酸性物質進入心臟將可能造成心室震顫, 使患者死亡。 而有以為以裸身相擁回溫想法者, 請放棄這不切實際的浪漫想法, 因失溫並非體溫近於零度, 只要低於正常體溫就是失溫的開始, 體溫低到32度就差不多昏迷不醒, 相擁頗難給與患者多少的熱量。 二.無法紮營之情形(如輕裝或地形限制): 1.將患者移至背風面, 並以背包竹木積雪築起擋風牆, 2.進行回溫程序, 對患者外源回溫, 餵食高熱量飲品。 蓋行進間失溫到意識不清, 除不可抗力因素以外, 領隊及嚮導都該槍斃。 (此係登山領隊技巧問題,在此略過,可私下或至登山版討論) 若能更換溼衣更佳。 其餘多與一.相同。
應注意者是在回溫程序進行時, 患者體溫一直未有回升, 請勿放棄救援。 蓋患者處於長期體溫低落情形下, 體內新陳代謝亦趨緩, 仍能存活一定時間, 一旦放棄則患者再無回天機會。 除非體溫回復到正常值而仍無呼吸, 才是放棄的時候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w3.jpg.jpg

|